国际循环:无创功能学评估是近年乃至未来的研究热点,您对基于人工智能的CT-FFR未来的临床定位和价值有何期待与展望?
陈韵岱教授:在无创CT-FFR的整体评估当中,人工智能至关重要,也是这项研究得到业内同行广泛关注的关键点之一。针对需要进一步心脏负荷试验的、冠脉狭窄率30%-90%的胸痛患者,2021年美国多项稳定心绞痛诊疗指南等,将CT-FFR作为IIa级推荐。有资料表明,目前在中国冠脉CTA检查人次已接近460万,而近10年来,PCI手术量发生了20倍的增长。在稳定性心绞痛或稳定性胸痛的中高危病变情况下,该不该进导管室,该不该介入干预,包括后续长期随访的作用。基于人工智能的CT-FFR的评估,可能在上述几点的临床路径上有更进一步的斩获,未来还需要进一步的验证和推动该技术的临床应用。
关于未来CT-FFR的定位,我想强调以下两点。首先,TARGET研究中,CT-FFR确实针对中等病变或有胸痛症状、稳定患者有筛查缺血证据的作用,但这并不意味着,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(CCTA)可以作为平板运动心电图、负荷超声、负荷核素等无创缺血试验的替代应用。而是将CT-FFR作为后端的导管室“守门人”角色,使疑似患者得到更精准的评价,尤其是临界病变患者,CT-FFR对于后续策略、随访管理等可能会带来进一步获益。
其次,我们强调,未来核素、运动平板、超声,包括CT-FFR等缺血负荷试验,都应先确定验前概率,再考虑该不该做。验前概率非常低的情况,并不推荐做冠脉缺血的负荷测试。同时,临床还需要进一步完善验前概率。
上一页 [1] [2] [3] 下一页